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28日,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第九次黨政聯席會議暨“藍色崛起”海洋經濟論壇在江門召開。珠海、中山、江門三市市委書記、市長、有關部門領導,以及國家、省級和港澳專家齊聚一堂,就珠中江一體化和海洋經濟發外接式硬碟展建言獻策,共商區域合作發展大計。
  會議和論壇圍繞“藍色崛起”主題,對珠中江三市今後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建言獻智,提出將依托珠海橫琴新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等重大平臺,加快住商情趣用品海洋經濟發展,推進海洋強省戰略,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黨政聯新竹房屋席會議:
  2賣屋9個重點項目進度過半簽署協議63項
  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寧卡總結了前階段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情況及成效。2014年上半年,珠中江經濟圈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九年大跨越ssd固態硬碟”,扎實推進經濟圈年度合作計劃,以29個年度重點合作項目為抓手,在交通共謀、產業協作、環境共治、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目前,29個年度重點合作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基本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累計簽署《珠中江港口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協議63項。
  “爭取5到10年時間,建成交通設施一體化體系,到2015年左右構建起‘珠中江一小時生活圈’”,自去年《珠中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出台實施以來,今年三市在路網、橋梁、城軌、港口、跨境公交等都進一步加快。例如,珠海中山首條跨界道路——潭隆南路與造貝工人新村路銜接工程5月份通車,廣珠江高速江門段和中山段上半年完成投資分別為3.36億元和1.08億元等。
  據瞭解,在產業協作上,三市緊緊圍繞“三高一特”(高端服務業、高端製造業、高端新技術產業、特色海洋經濟和生態農業)謀劃建設珠江口西岸工業體系。其中,三市積極籌備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招商引資工作對接會,發佈了五個公共平臺,促進三市產業互促互補;在環境共治上,三市攜手重點開展了西江保護和跨區域河流治理工作。珠海、中山環保部門建立了“前山河流域環境保護聯絡領導小組”,並印發跨界聯合執法檢查工作方案;在民生改善上,三市積極推進醫療衛生、勞動社保、文體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其中,三市簽署了《珠中江三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互認合作協議》,17家定點醫院納入三市互認定點醫療機構等。
  中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良賢和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龐國梅分別提出了下一階段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建議和思路。三市下一階段繼續深化各領域合作,同時將依托珠海橫琴新區、中山翠亨新區以及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三大平臺,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承接港珠澳大橋通車帶來的契機,共建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陳良賢提出,在前不久召開的粵澳聯席會議上,確定了共同推進珠海橫琴新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等重點合作平臺建設,中山還將與澳門聯手在翠亨新區創建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落實點對點游艇行項目,這將為珠中江三市聯合發展海洋經濟,實現“藍色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礎。“接下來,三市將依托三大平臺,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同時以大交通、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區域旅游品牌、環境共治、供水聯網等為抓手,實現三市抱團崛起”。
  龐國梅說,自中央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以來,很多城市均有相應動作,作為臨海經濟圈,三市在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都有很大優勢,應該加強聯動,共同爭取上級政策,深化對外開放合作,真正形成珠三角發展的增長極。此外,龐國梅表示,三市要做好重大產業佈局的研究和銜接。江門將結合自身實際,重點推進裝備製造業發展,著力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銀洲湖區域產業佈局謀劃發展,與珠海、中山共建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書記發言
  省委常委、珠海市委書記李嘉:
  推動珠中江“藍色崛起”
  “藍色代表著希望,藍色寓意著創新發展,藍色代表著環境優先,珠中江今天提出藍色崛起,既切合珠中江的特點,也切合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更是我們共同的心愿和戰略目標。”省委常委、珠海市委書記李嘉對本次三市共商海洋經濟發展大計進行了充分肯定,表示三市將以此為契機,推動珠中江三市合作進入新階段。
  李嘉建議,珠中江在“藍色崛起”這樣的一個戰略部署下,下一步要共同打造互通互聯的交通網絡,搶抓港珠澳大橋建設契機,在未來兩三年內把珠中江互通互連的現代交通網絡建設起來。“我們還有兩年半的時間,如何迎接大橋時代,是珠江中一個重要命題。”其次,要共同打造沿江沿海先進裝備業為重點的海洋經濟。這方面要規劃先行,各自發揮優勢,加強省統籌力度,建立統一工作機制,形成完備的先進裝備業產業鏈和集聚區。
  此外,珠中江要共同打造粵港澳緊密度更高的市場體。他說,粵港澳大橋的建成,使珠中江與港澳的合作更加緊密,而橫琴新區有可能在今年申請自由貿易區,這就意味著珠江西岸有了自己的自由貿易區,也意味著珠中江能聚集到更多的國際、國內要素。“同時,港澳服務業也將得到發展,包括這幾個城市的旅游資源也能得到充分整合,聯合打造國際級的旅游區”。
  江門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海:
  珠中江一體化首要在交通
  劉海對近兩年三市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進行了簡要評價。他說,珠海以前一直被認為是旅游城市,工業是其短板,但過去幾年,珠海在海洋經濟領域實現了超越,尤其是海洋經濟製造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山製造業發達,但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現在通過先進的理念和市場運作方式,臨海工業園區以及翠亨新區的建設也找到了轉型升級的路子。而大廣海灣經濟區則給江門提供了信號——江門未來的發展必須依托海洋經濟。
  劉海認為,海洋經濟是一個很大的範圍,也是一個朝陽產業,但目前仍然缺乏對海洋經濟的深度研究,今後應該加大對海洋經濟概念、規律、特點等研究力度,把發展海洋經濟的規律把握好,這樣往前走才不會走彎路。
  對於珠中江一體化,他表示,珠中江未來的合作與發展首要解決交通問題,因此今後仍然是重點致力於交通網絡的建設,“路通財就通,所以這個要擺在首位,沒有這個什麼都是免談。”隨著交通網絡逐步全面開通,如深茂鐵路的開工以及江順大橋的合龍,當交通設施能把珠江西岸真正串起來後,“珠中江一體化”就能真正地實現它的意義。
  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
  加快建立統一規劃高效運行機制
  “中山將以本次聯席會議和論壇為契機,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快向海洋進軍的步伐,努力向海洋要空間、要資源、要效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說,近年來三市精誠合作,簽訂了各方面協議達63個,三市一體化意向進一步增強。中山在發展海洋經濟起步雖然較快,但仍受到一系列因素制約,下一步將依托正在建設的翠亨新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中山從江河時代邁向海洋時代。
  他認為,珠中江合作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進入了深層次合作階段,三市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也都出台了相應方案,下一步必須加大統籌協作。他建議,三市應該合作編好一個三方互利的合作規劃,由珠海牽頭制訂一套高效有力的運作機制,統籌考慮各自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同時,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緊密結合三市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格局,推動珠中江從傳統的沿江經濟體向海洋經濟體轉變。
  ■“藍色崛起”海洋經濟論壇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洪濱:
  珠中江海洋經濟區:海上絲路新起點
  “我國是海洋大國,但不是海洋強國,(海洋經濟崛起)任重道遠。”劉洪濱指出,海洋經濟是經濟新領域,未來10-15年總體發展處於成長期。
  劉洪濱認為,珠中江三市GDP都達到相當規模,珠海形成了電子家電、石油化工、精密機械製造、生物醫葯等主導產業,經濟發展質量高;中山形成了電子家電、燈飾光源、裝備製造、醫葯等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群;江門市則在交通及海洋裝備、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包裝印刷及紙製品、食品飲料、現代農業方面基礎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後發優勢,僅海岸帶可圍填的面積就有200多平方公里。他特別指出,珠中江三市的地形地貌豐富、河網密佈縱橫交錯、生態環境優良,“有600多個海島,海域廣闊。適合旅游開發和海洋牧場建設。”
  但是,珠中江三市也有弱點。“僅珠海港吞吐能力過億噸,但集裝箱吞吐不足百萬標箱。三市港口吞吐能力、集裝箱吞吐量與經濟強市地位不符,亟待加強”。劉洪濱就此建議珠中江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可行路徑。
  首先,大力發展港口、外貿經濟,近期建設3億噸港群(珠海港、中山港、江門港、大廣海港等),中遠期達到7億噸規模;其次,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產業比重達20%以上,發展高端休閑度假、海洋石油開發高端裝備製造、“海洋牧場”建設、海水利用等產業。再次,根據海洋功能區劃要求,做好萬山群島、川山群島的旅游開發,形成“一島一品”的特色,做好游艇、郵輪港的規劃、建設,融入北部灣地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的聯動,優化沿海地區總體開發格局。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陳鴻宇:
  珠中江海洋裝備產業佈局要互補優化
  “原有的珠海、中山、江門的傳統產業亟須升級,但難以通過產業佈局的一體化來協調推動。珠中江目前的海洋裝備製造業已從起步走向迅速發展階段,並開始形成帶有特色分工的產業集群。”陳鴻宇說,共同做大海洋裝備製造業的增量上,是珠中江產業佈局一體化的新著力點,將有力促進珠中江和珠三角製造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此,陳鴻宇提出“機制對接、產業對接、空間對接”的三大對接平臺。
  “從產業政策和調控手段上,解決產業政策的權威性不足,重點項目的推進還是‘各自為政’,產業佈局一體化的發展規劃、合作協議、工作方案的落實問題許多還停留在文件上。”機制對接方面,陳鴻宇建議設立省級“珠中江海洋裝備製造業協調小組”,作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機構。同時,陳鴻宇還建議設立由政府、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專家構成的“珠中江海洋裝備製造業基地決策咨詢委員會”,以及設立各層面各領域“城市聯合體”,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行業組織制度。
  產業對接平臺方面,陳鴻宇建議構築覆蓋珠中江的海洋裝備製造業公共服務平臺,“編寫產業、行業目錄,並提供專利、金融、培訓服務”,同時共同建設“珠中江海洋裝備製造研究院”,共享研究成果,引進、留住、用好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
  大珠三角興起消費革命 呼喚海洋旅游
  陳文鴻認為,中國正興起消費革命,大珠三角是始源地,香港與廣州互為推動,香港提供國際因素、時尚品位,廣州則提供大眾化市場基礎。
  陳文鴻說,在軌道交通推動下,珠三角正進行大都會區的整合進程,廣州與香港都進入後工業化發展,服務業排斥製造業,都會化促進中產階級的膨脹,中產階級文化成為主流。“為數至少兩三千萬的大珠三角中產階級居民需要短期或者周末的周邊旅游,青睞夏天的海浴場和全年的海濱海鮮餐食,這是江門的得天獨厚之處。”陳文鴻說,在大珠三角都會區的周邊,交通時間在一兩個小時內,上下川島以及沿海岸線的漁港、沙灘,都大有潛力發展成大珠三角都會區的海洋旅游地點;而在軌道交通推動下,只要配套的基礎設施相應發展,這個地區有條件容納每年千萬人次的旅客。
  但是,江門海洋旅游的弱點是只依靠天然條件,沒有發揮人文因素。在陳文鴻看來,江門是僑鄉,江門的歷史文化,宋末崖門海戰,葡萄牙傳教的貿易及海盜等等,都可以構成江門海洋旅游豐厚的文化內容。“可構築出許多故事,許多與江門土地緊密連接的歷史演變。這不一定要建紀念館一類硬設施,把這些故事整理用學術文著,歷史文獻乃至小說、詩歌、歌曲或其他藝術品均可將之體現出來,為江門的自然環境增添濃厚的歷史人文色彩”。
  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
  探尋珠中江三市海洋經濟撬動點
  “這幾年,圍繞海洋經濟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跟地市也有合作,但本質性的問題沒有解決,撬動點沒找到,推進中有困難。”向曉梅說,珠中江三市如何以海洋經濟來撬動合作,港澳、臺灣的合作機會在哪裡,她嘗試從海洋經濟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規律的幾方面來思考。
  向曉梅指出,海洋經濟重要資源是科技,三市合力縮短開發周期。“直面南海,重要特征就是深藍,對科技的要求高,可以產業化轉換的階段才能大力去推。”“按照海洋開發中三個階段,我們還停留在第一階段的臨港產業,海洋經濟的發展仍需轉變思維和觀念”。
  對比浙江、山東,廣東的發展機會在哪裡?要在東盟合作中去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該怎麼去撬動,載體在哪裡?向曉梅認為深海開發,科技後面是人才,須為人才落地共同打造公共平臺。向曉梅認為,必須從三市合作的角度來看,考慮共性平臺的建設:政府的職能是什麼,海陸聯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條件,這些如何在珠中江一體化中去推進;“區域一體化,最容易完成的是交通、公共服務、環保方面,最難的是產業一體化”,“產業化很多是市場行為,政府可以為珠中江的整體海洋開發做些什麼事情呢,三市打造公共的基礎服務平臺,可以上升到省國家的平臺,專家資源要放到廣東珠中江的平臺上,引入國際國內的科技資源,這樣人才才能落地”。
  專題撰文:徐樂樂 楊興樂 董有逸 攝影:全澤超 黃文波
  專題統籌:詹雨鑫編輯統籌:李國飛  (原標題:依托海洋經濟打造珠西新經濟增長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z19czil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